作为一项国粹,一门艺术,一种体育竞技,千百年来,围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种多样的角色。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日围棋擂台赛燃起的炽天热情,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围棋作为体育竞技一面特征的加强,围棋本身和它在中华大地上的普及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人赖它谋生,更多的人将它作为一项娱乐。无论如何,围棋与生俱来的竞技与文化共生共存的美,是无人可以改变的。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存续精艺,传扬国粹,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竞技的角度上讲,统计数据,书写历史,更有传播推广上的必要。在这一点上,日韩同侪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边。中国大陆也曾有过围棋纸质媒体繁荣的黄金岁月,但随着电视与网络的冲击,多家专业报道围棋的报纸、杂志纷纷凋零。今天的中国早已进入网络时代,显然,时效性强、展示方式广泛的网络已经成为了围棋报道的第一平台。
目前,我们所常见的报道围棋的网络媒体,基本都依附于各大门户网站,且以时效新闻为主。作为独立报道围棋资讯,全面搜集围棋数据,整理棋谱,统计资料,做出深度评论的专业围棋网站,弘通围棋致力于为围棋爱好者服务,为热爱围棋的人士提供广泛扎实的资料支持,为围棋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因此,2012年9月,弘通围棋网站推出中国第一家围棋电子杂志,以每周一期的形式与棋迷朋友们见面。作为围棋界的开创,弘通围棋杂志兼具网络媒体时效性与杂志评论深度之长,更倚赖围棋数据网站的优势,将棋界最新的统计资料与大家共享。弘通围棋杂志设置每周赛事评论、每周一星、围甲视点等栏目,抓住棋界热点新闻,见证棋手们创造的精彩瞬间;设置每周胜局、胜率发布,弘通围棋等级分等栏目,公布棋手最准确的胜负记录,尽力弥补中国棋界数据缺憾的现状;设置深度剖析、围棋史家等栏目,将围棋发展的大脉络,棋手奋斗的壮丽历程挖掘出来,一一揭示。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会请到职业棋手点评精彩对局,共赏绝妙好棋。
因为网络所独具的“面对面”优势,我们将开放评刊功能,在吸纳对我们的批评与建议的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与棋迷朋友有更多的互动,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为需要答疑解惑的朋友们做出尽量使您满意的答复。如果您有好的创意与文笔,也请不吝赐教与赐稿。
人间好技艺,中国好围棋。任何热爱围棋的人,都是围棋界息息相关的一份子。棋界的发展与进步,如何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都需要我们投入思考,付诸努力。相信有您的关注与厚爱,弘通围棋会奉献出更优质的作品,与您共襄中国围棋的辉煌盛举。
感谢关注弘通围棋!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围棋的明天更美好!
弘通教育专稿:围棋与易理
作者:何为
围棋与易理
一副围供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宇宙。
围棋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它的太极阴阳,与《易》相通。从“黑白”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绎出一系列变化莫测的方阵化境。在小小纹枰上,从开始的演幻一直到终局都是错落有致的黑白图案,就好像一幅太极阴阳图在流转,阴阳变幻。其妙无穷,在这种变化之中,可以看出运动、和谐、对称,有序之美。感受到舒缓、抑扬、狂肆的节奏。
唐朝吴大江在《棋赋》中说,下围棋时“类行藏之通变,同阴阳之不测。于是且侵且战,不恃不平,雁行络绎,鱼阵纵横。”对弈时的局势变化如阴阳之变,黑白分布,如大雁群飞过时的络绎,如群鱼游过时的参差,真是变化多端而又美不胜收。
汉代的黄宪作《机论》,文中指出“弈之机,虚实是已。实而张之以虚,故能完其势;虚则击之以实,故能制是形,是机也。员而神,诡而变,故善弈者能出其机而不散,能藏其机而不贪,先机而后战,是以势完而难制。虽然,此特弈之道耳。”黄宪也看出了弈棋重变化,虚虚实实,以虚代实,以实代虚,诡秘神奇。弈者在于看准“机”,把握棋局上的动静。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他以弈说国君,以弈道言治道,从弈道的无穷变化,他看到了人的因素,看到了治国之道也是运动变化的。
宋代的张拟是个翰林学士,英姿卓识,迥然待立于风尘之表。他从围棋这一简单而复杂的智慧游戏中,也看到了(易》的投影,只是他的观点更加深刻。他仿照《孙子》十三篇,而作《棋经十三篇》,《棋局篇第一》中写道:“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罫。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曰‘日日新’”
以张拟之见,弈棋像天地万物一样,从“一”生而起,繁衍出无穷无尽,又像时令之变化一样,有四时之分。黑自各半,象征阴阳之变。棋局动静,日日而新。棋子虽只有三百六十一,而万千变化,古今不同。曾经有一位现代诗人写道: “一个盲孩子,在一滴水里,听到整个世界的声音。”而张拟从一副围棋中,看到了宇宙星辰的运动,整个世界万物、整个人类生存空间的流转、消逝和衍生。
在以下的十二篇中。可以看出张拟因为把握了弈棋之总规则,所以笔下妙语惊人。他深刻体会到《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以“变”玩棋盘于手中,审时度势一定能取得胜利。他说:“夫棋,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这一段话揭示了很深刻的道理。棋局之间,有中生无,无中生有,通神入妙之境,可望而难及也。或意在远,先就近以成之;或意在近,先就远以成之。我强则彼弱,此利则彼害。局面流转,势之必然。张拟不但指出棋势的不断转换,而且由棋论人,人的处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安泰易骄。骄则易亡。危不生于危,常生于安;亡不生于亡,常生于存。这正应了一句古话“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张拟以棋喻事,颇有见地。
《宋文鉴》中有一段话,与张拟上面的一段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文鉴》曰:“无谓品高而怠其志,怠即将卑。毋谓势大而骄其心,骄即将赢。无谓行长而泄其机,泄即将疲。无谓局盛而忘其败,忘即将危。若然,则制术与未形之前,识宜于临事之际。转祸于垂危之间,具此道者,为善弈乎。”
从围棋上见到的太极阴阳之流转,在象棋中也有同样的内涵,有些文人认为:象棋黑为阴,红为阳。当三十二枚棋子在没下棋之前。处于阴阳未分的混沌太极状态,红黑对立统一,当红黑双方争斗运动时,总有一方势力较强,阴阳失调,或阴盛阳衰,或阳胜阴衰。如此下去,一盘一盘这种象棋太极图模式变化无穷,要想在棋局中取得胜利。只有深谙变通之理。
《大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象戏》中说:“周武帝造象戏,王襄为象经序曰:一曰天文,以不象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曰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于天,阴数为先,本于地,是也;……”
在这里,象棋涵盖天文、地理、阴阳等为一体,生生不息,勾勒了一副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模式图,难怪有人说,围棋、象棋是《易经》太极原理最形象直接的一种现实模型。中国文人们从围棋、象棋中看到的太极、阴阳、天、地、人、宇宙,真可以称得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
微评
历史本周(9.18-9.24)
作者:何为
2015年第九届韩国GG拍卖杯元老女子擂台18局,朴志娟执白6目半胜刘昌赫。
随着围棋专业棋战的日益激烈,女棋手战胜男棋手,尤其是战胜一流的男棋手越来越成为重大新闻亮点。
谈到这个话题,大部分的资深棋迷会首先想到芮乃伟,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战胜男棋手从来不是什么新闻,尤其是2000年在韩国国手战中击败李昌镐、曹薰铉师徒夺冠的传奇经历,成为棋坛一个难以打破的记录。
与芮乃伟同期的一些中国棋手,如孔祥明、华学明等,在国际棋手中也有惊人的成绩,孔祥明早在1980年便开创了中国女棋手战胜日本九段的记录,华学明更是在1994年的富士通杯中战胜日本“六超”之一的大竹英雄挺进八强,都足以成为女子棋史的里程碑。
在韩国女子棋手中,除了朴志恩、赵惠莲这样的“一姐”级别的棋手,名不见经传的朴志娟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在第九届韩国GG拍卖杯元老女子擂台18局战胜韩国老牌“四大天王”之一的刘昌赫,对刘天王达成二连胜,此前2013年韩国农心杯选拔赛上,朴志娟就有过战胜刘天王的记录。
微评
每周人物·范胤
作者:弘通围棋
每周之星 范胤 四段
2016年全国个人赛八连胜居积分榜首,夺冠呼声极高。
2013年 段位赛连升2段,升为三段。
2014年 升为四段
2016年
第三届百灵杯世界围棋公开赛,连胜毛睿龙、时越,打入八强。
微评
李亚鹏:带女儿学习围棋 学习高雅
作者:李亚鹏
李嫣拜师学围棋
李亚鹏是位于北京顺义的培德书院的创办人,2014年11月李亚鹏在一次采访中曾简短透露,因为这几年对女儿教育的思考,他将把自己的事业延伸到教育,办一所现代书院,“让孩子能够在这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接受通识教育”。
李亚鹏先生陪女儿在培德练习书法
为了大女儿窦靖童的成长,李亚鹏曾在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纠结和遗憾过。
国际学校的纠结和遗憾
没错,在我既往的人生履历中我既没有完成过跟教育相关的学业,也没有从事教育的经历,但是在2006年的5月27号,当我的女儿诞生以后,我也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因为我们的孩子,我们开始跟教育有了交集,而这种交集对于一个关注教育的家长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交集。
我有一个大女儿,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是上国际学校,因为可能处在社会的某一个阶层,有这个条件可以去上很贵的所谓的国际学校,家长们满意吗?我想说可能这种遗憾在每个家长心里都是最让他们纠结。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朋友的话题越来越多是跟教育有关,最明显的话题就是你的孩子要上景山还是上英国学校还是美国学校,大家都在纠结。我的大女儿,她从小就上国际学校,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当中因为我的某些不满足,所以,我也曾经把她转学到我们公立学校的一所非常知名的中学去,我的朋友中像我一样的不在少数,来回的纠结中大家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最完美的答案。
教育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永远不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每个父母心中都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期许,即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了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女儿的传统教育实验
当我开始关注李嫣教育的时候,我在为她寻找老师,因为我知道虽然我有一颗强烈的想去教化她的心,但是未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在她完成第二次手术从美国回来,大概十个月的时候,我很有幸认识了一位魏老师,这位老师研究中国的儒家教育以及清朝的皇室教育。我很有幸认识了一位这样的老师,并且让我的孩子跟随他,进行了将近七年的一段教育里程。
在这七年的教育里程当中,我们做科学观测,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我们尽量全家一起,我的母亲,她的妈妈,还有我,还有她,我们去那个固定的地方做水温的测试,空气湿度的测试。如果是惊蜇,我们去找一个苏醒的虫子,我们会辨别植物,我们背着很厚的《本草纲目》,一年24次,风雨无阻。
积累到现在,跟一般的孩子相比,甚至跟某些成人相比,她认识的植物可能都要更多一些,她对自然的了解,跟自然的亲近可能要比更多的孩子好一些。这样的一些教育我想未必是应付高考的,也不是所谓的教育所需的内容,但是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我希望能够给她更大的拓展。
我们会教她甲骨文,我会带她回到我的祖籍,我父亲埋葬的地方河南平顶山,我在我们家祖坟旁边盖了个院子,每年清明节会带她回去扫墓,在那儿住几天。当时在新浪微博我也是第一次自己把自己的行踪做了七天的连续直播,不是为了所谓的宣传,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对孩子的教育,因为我觉得它是有一定的可分享价值的。
我们在堂屋,在家里祖先的牌位面前我教她甲骨文的“祖宗”两个字,解释“祖宗”的含义,李嫣现在也认识相当数量的甲骨文。
回到河南,李亚鹏晒出一组与爱女李嫣在老家第六天活动的照片。照片中,既有李嫣安静练习书法的安静,也有父女牵手沐浴阳光的幸福。既有李嫣和朋友拜师学习围棋的高雅,也有与亲朋好友同游的其乐融融。
李亚鹏留言称:“第一次体验漂流竹筏,baby略有些紧张,突然从身后传来嘈杂的歌声,高亢激昂,此起彼伏。 原来远处竹筏上是一群身着统一服装来拓展训练的大爷大妈。从肆意洒脱、豪迈纵情的歌声来看,拓展训练还是相当成功的。baby捂耳道‘这是一种丑化的唱法吗?’猪爸比搪塞道‘今儿天气好,大爷大妈们高兴’。”
我们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体验。我想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发心,让我们开始很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产业。我们非常认真地从罗马湖畔的培德书院开始。
后来我们又遇到了非常出色的钱志龙校长,他旅美求学十年,在美国做过校长,他对东西方文化下的教育有非常深刻的洞见。他认为真正的国际化,是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带着他们的母语,自身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聚在一起,彼此互通有无,互相欣赏。
他说过一句非常触动人心的话:中国的孩子不应该付出母语和母语文化的代价,去获得一张所谓的世界竞技场的入场券。
我相信,教育是有方法的,一个正确的方法,会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会影响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