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国粹,一门艺术,一种体育竞技,千百年来,围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种多样的角色。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日围棋擂台赛燃起的炽天热情,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围棋作为体育竞技一面特征的加强,围棋本身和它在中华大地上的普及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人赖它谋生,更多的人将它作为一项娱乐。无论如何,围棋与生俱来的竞技与文化共生共存的美,是无人可以改变的。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存续精艺,传扬国粹,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竞技的角度上讲,统计数据,书写历史,更有传播推广上的必要。在这一点上,日韩同侪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边。中国大陆也曾有过围棋纸质媒体繁荣的黄金岁月,但随着电视与网络的冲击,多家专业报道围棋的报纸、杂志纷纷凋零。今天的中国早已进入网络时代,显然,时效性强、展示方式广泛的网络已经成为了围棋报道的第一平台。
目前,我们所常见的报道围棋的网络媒体,基本都依附于各大门户网站,且以时效新闻为主。作为独立报道围棋资讯,全面搜集围棋数据,整理棋谱,统计资料,做出深度评论的专业围棋网站,弘通围棋致力于为围棋爱好者服务,为热爱围棋的人士提供广泛扎实的资料支持,为围棋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因此,2012年9月,弘通围棋网站推出中国第一家围棋电子杂志,以每周一期的形式与棋迷朋友们见面。作为围棋界的开创,弘通围棋杂志兼具网络媒体时效性与杂志评论深度之长,更倚赖围棋数据网站的优势,将棋界最新的统计资料与大家共享。弘通围棋杂志设置每周赛事评论、每周一星、围甲视点等栏目,抓住棋界热点新闻,见证棋手们创造的精彩瞬间;设置每周胜局、胜率发布,弘通围棋等级分等栏目,公布棋手最准确的胜负记录,尽力弥补中国棋界数据缺憾的现状;设置深度剖析、围棋史家等栏目,将围棋发展的大脉络,棋手奋斗的壮丽历程挖掘出来,一一揭示。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会请到职业棋手点评精彩对局,共赏绝妙好棋。
因为网络所独具的“面对面”优势,我们将开放评刊功能,在吸纳对我们的批评与建议的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与棋迷朋友有更多的互动,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为需要答疑解惑的朋友们做出尽量使您满意的答复。如果您有好的创意与文笔,也请不吝赐教与赐稿。
人间好技艺,中国好围棋。任何热爱围棋的人,都是围棋界息息相关的一份子。棋界的发展与进步,如何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都需要我们投入思考,付诸努力。相信有您的关注与厚爱,弘通围棋会奉献出更优质的作品,与您共襄中国围棋的辉煌盛举。
感谢关注弘通围棋!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围棋的明天更美好!
历史上的本周(11.8-11.14)
作者:杨烁
作为昔日无敌于世,“穷尽边角变化”的一代霸主,21世纪国际赛事上小林光一的两次闪光分别在2003年的第五届农心杯和2005年的LG杯预选。2003年11月14日,五十一岁高龄的小林光一在第5届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第七局中击败中国周鹤洋,力取三连胜。
小林光一执白vs周鹤洋 共230手 白中盘胜
棋谱链接见:http://www.hoetom.com/matchinfor_2011.jsp?id=11024
小林光一于1985年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不敌聂卫平后就高挂擂台免战牌。直到2001年作为副先锋出战,“错过一千个机会”半目输给崔哲瀚。可能这次失利刺激了小林,2002年继续披挂出阵,并击败了终结朴永训四连胜的孔杰。小林再胜一局后读秒失误被胡耀宇挑落,胡即开始他梦幻般的五连胜。2003年,小林不甘失败,卷土重来。此次他的回报颇丰,连胜王磊,朴志恩,周鹤洋。日本六超最后一次倾半壁而出鏖战擂台,有小林这三胜,就不算铩羽而归。只是连续疲劳作战还是拖垮了老将,第四局憾负元晟溱。同年最后的大头衔碁圣被依田纪基摘走,无冠至今。可能小林认为即使再出战,也无法超越三连胜的成绩,遂再度免战不提。
微评
每周人物·朴廷桓
作者:弘通围棋
朴廷桓
助中韩两支所在队在各自联赛中夺冠
2006年入段、2007年二段、2008年三段、2009年四段、同年五段(天元战直升)、2010年七段(十段冠军、满足升段积分,连升二段)、同年八段、同年九段(亚运会金牌特别升段)
权甲龙八段门下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09年度韩国围棋大奖新人奖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中韩联赛冠军队成员
2015年:
中韩联赛冠军队成员
微评
2015围甲第19、20轮:死死生生•起起伏伏•纠结至终点
作者:临渊司马
以目前围甲的刺激度,两轮比赛放在一篇文章里写,对笔者来说真是一件既遗憾,又幸运的事。遗憾是以笔者有限的笔力,区区一篇文章完全无法将这场保级大战的变幻莫测描绘万一,幸运是得亏两轮一篇,省去了无数自打耳光的尴尬。
联赛下半程到现在也只进行了九轮,可给人的感觉是大上海已经不知多少次在我们刚打算叹息“这次真的要降了吧”时一脚踹开棺材板高呼“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了。仅以最近四轮为例,
考虑到苏泊尔杭州的兄弟队伍杭州棋院目前同样有极为严重的降级风险,提前夺冠的联赛冠军们面对上海时恐怕难有半分手下留情之意。那么面对如此大起大落前脚跌落对冲战后脚踹翻冠军的上海,赞一句刀下不死无名之鬼的同时,必须承认在目前深陷降级泥淖的诸队中,上海人拥有着最强的保级信念。下一轮,上海直面领先自己3分的江苏,本赛季第四场保级对冲战打响,上海这一次能否把握机会,胜负之神会不会恶搞之心大起一巴掌将卫冕冠军扇下悬崖。升班马一路领跑早早夺冠,上赛季冠亚军却要在联赛倒数第二轮为保级搏命厮杀,我们的联赛真是太有意思了。
外援们的表现同样起伏不定,第19轮仅有的两位外援均告胜利,第20轮四名外援2胜2负重归平淡,问题是对于如今垫底的广西来说,李世石5胜5负的“平淡”成绩实在太过致命,更不提从第16轮开始李世石连负时越、古力、陈耀烨已吃下三连败,状态着实堪忧。上得山多终遇虎,继去年西安降级,又一支过度依赖外援的队伍遇到了大麻烦。
而姜东润的二连胜亦无法带领杭州棋院逃出生天,第19轮客场2:2主将胜从重庆身上带走2分刚喘了一口气,20轮面对武汉一分未得令形势再度严峻。而连续两轮只取1分的重庆现在怕是要被主将问题折磨得彻夜无眠,杨鼎新、李轩豪谁做主将谁输,目前战罢20轮重庆队6个主将胜的成绩在12支队伍中稳稳垫底。同样都是赢下38个胜场,坐拥13个主将胜的北京比重庆整整多出3分,作为今年联赛“豪门落难记”的两位主演,重庆受困主将顽疾屡屡只取1分,北京则是护卫不力屡屡浪费陈柁两位主将的发挥。幸而最近三轮北京队钟文靖、蔡竞终于找回赢棋感觉,才使得北京在柁嘉熹状态突然下滑遭遇三连败的情况下连续拿分,基本上岸。
下月初,联赛将结束最后两轮的争夺。这意味着所有队伍,当然主要是保级阴影下的诸位难兄难弟,都将拥有长达三周的休息与调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赛程非常贴心的留出空挡供诸位休息再战。犹记得联赛下半程刚赛两轮时,因为智运会的举办同样迎来一波漫长修整,然后蛟龙归海的时越就此与低迷状态挥手作别,将贵州带出深渊的同时,也将自己与柯洁的天下之争带向高潮。目前积分榜倒数的五支队伍,除去即将连续对阵上海重庆的江苏,彼此在接下来的两轮里再无交集。无对冲便无法一战定局,大家都还有很多机会。类似19、20轮这样起起伏伏的纠结剧本,势必将在12月4日—6日的短短三天内,演绎出更多大喜大悲,直至终点。
微评
何云波教授谈新时代下的围棋文化
作者:杨烁 整理
说到近期中国围棋文化发展的优势,首先中国是围棋的发源地,本身就有深厚的传统,只是如何发掘而已。第二,现在中国职业围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正因为竞技层面上去了,它反而为围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如果没有竞技的发展,谈围棋文化很多时候是空谈,是海市蜃楼。但由于有了竞技的基础,它很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围棋现在恰恰处在文化发展机遇好的时代,不过总的来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可能中国现在在竞技的层面超过了日本,但在文化氛围上未必赶上,更不用说超过。其实围棋的文化发展、发掘、推广、研究方面大有可为,在大家都很关注胜负的时候,如何去推广围棋文化,恰恰是我们亟需要做的事情。
而关于近期中国围棋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我认为围棋文化研究和围棋普及的结合,围棋文化推广和产业化的结合这两个方向值得重视。作为一个学者,如何把书斋理论的研究应用到现实,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推广普及的工作,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几年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开始转型,把围棋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成现实实用的东西。
比如我给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做中国围棋博物馆,包括内容的展成、设计、文字撰稿、专题片的撰写。中国围棋博物馆是对博物馆体制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成模式,将展成和实用相结合,构成一个兼容性的博物馆。它把棋文化融合到整座天元大厦的细节,在教室、办公区域里将围棋文化、技术融合进去。客房以“棋行天下”为主题,每一层体现不同的围棋地域文化,构成一个棋主题酒店。只要走进酒店,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棋文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围棋文化既可以做理论研究,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实际的作用。
另外我们做围棋的普及工作,比如最近出了一本《图说中国围棋史》,主旨是如何普及中国围棋文化,思路是“图说”。围棋史既有文字的围棋史,也有图像的围棋史,图像既包括与围棋有关的绘画、雕塑、工艺品,同时也包括棋谱。图片本身就蕴含了很多围棋史的信息,我们希望将图与文结合,去追踪中国围棋的发展历程,这可能更便于向社会大众传播围棋。
包括我们正在做《大学围棋文化教程》,是基于目前培训机构面向少儿,教材以技术为主,所谓围棋文化只是配个围棋故事,技术与文化分离的现状。而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围棋选修课,大家共同的困扰是缺少一本将技术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教材。这本教材一方面要教会没有入门的学生下棋,另一方面要教授围棋文化。第一章讲围棋是什么,二三四章开始介绍围棋的技术。以前我们将围棋分为布局、中盘、官子,划分的依据还是受日本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只是分为起手式和残局。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技术传授给学生?围棋技术的分类如何找寻一个理论的依据?我在中南大学开设围棋文化课的时候,会找两个对围棋完全没有了解的学生,让他们在七路或九路盘下人生中的第一盘棋。我想了解的是对围棋没有任何概念的人,下出的原始状态的棋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双方一上来就紧贴在一起,互相厮杀,你死我活。在不知道围棋是什么的时候,围棋就是战斗的棋。吃子、活子、逃着,这是人的本能。既然战斗是围棋的本质的话,如何活着才是第一要务,由此才有了气、死活的概念。所以我们把吃子、逃子、死活的问题都放在“气”里。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活得更好,气越舒展,围地越多,就赢得越多。围地是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布局是围地的框架,定式是双方最合理的围地的走法。一局棋大致结束,划分最后的地域边界还有官子的收束,这些我们都放到“地”。地解决的是活得更好的问题,但还要讲究效率、均衡、好看,符合美学的法则,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形,形解决的是人如何更有境界的问题。所谓好形、恶形,战斗的过程中有一系列手筋。当一个学生明白了从活着到活得更好的过程,会加深对围棋的理解——从温饱,到小康,最后活得有品味。所以把围棋技术分作气、地、形来讲授,就可能找到一种理论依据。
之后讲述“千年棋脉”,也即围棋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把中国古人有名的棋局介绍给学生,相当于棋谱的欣赏。再之后介绍中外围棋交流,围棋向外传播到日本,到韩国,到欧洲,又有怎样的发展变异,带给围棋什么新的东西,把各地围棋的变迁介绍给学生。还有一章围棋人工智能,介绍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如何联姻。最后讲棋道,讲围棋棋理、人生之道、哲学之道、审美之道,做一个归纳概括。我是想构建一个把技术和文化高度联系在一起的体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围棋有一个较深的了解。这本教材也代表了我们对围棋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领悟。围棋文化的普及,事实上就是如何进入教育体制。现在所说的“三棋进课堂”更多是中小学的课堂,但大学课堂也是重要的阵地。围棋如果真正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深厚根基与长久的生命力。我认为这是目前围棋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微评
杉内寿子憾失女子最强战本赛权
作者:弘通围棋
卷幡多荣子生于1980年,其前夫为三村智保九段。
2015年杉内寿子对局记录:
累计10胜14负
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