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国粹,一门艺术,一种体育竞技,千百年来,围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种多样的角色。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日围棋擂台赛燃起的炽天热情,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围棋作为体育竞技一面特征的加强,围棋本身和它在中华大地上的普及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人赖它谋生,更多的人将它作为一项娱乐。无论如何,围棋与生俱来的竞技与文化共生共存的美,是无人可以改变的。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存续精艺,传扬国粹,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竞技的角度上讲,统计数据,书写历史,更有传播推广上的必要。在这一点上,日韩同侪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边。中国大陆也曾有过围棋纸质媒体繁荣的黄金岁月,但随着电视与网络的冲击,多家专业报道围棋的报纸、杂志纷纷凋零。今天的中国早已进入网络时代,显然,时效性强、展示方式广泛的网络已经成为了围棋报道的第一平台。
目前,我们所常见的报道围棋的网络媒体,基本都依附于各大门户网站,且以时效新闻为主。作为独立报道围棋资讯,全面搜集围棋数据,整理棋谱,统计资料,做出深度评论的专业围棋网站,弘通围棋致力于为围棋爱好者服务,为热爱围棋的人士提供广泛扎实的资料支持,为围棋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因此,2012年9月,弘通围棋网站推出中国第一家围棋电子杂志,以每周一期的形式与棋迷朋友们见面。作为围棋界的开创,弘通围棋杂志兼具网络媒体时效性与杂志评论深度之长,更倚赖围棋数据网站的优势,将棋界最新的统计资料与大家共享。弘通围棋杂志设置每周赛事评论、每周一星、围甲视点等栏目,抓住棋界热点新闻,见证棋手们创造的精彩瞬间;设置每周胜局、胜率发布,弘通围棋等级分等栏目,公布棋手最准确的胜负记录,尽力弥补中国棋界数据缺憾的现状;设置深度剖析、围棋史家等栏目,将围棋发展的大脉络,棋手奋斗的壮丽历程挖掘出来,一一揭示。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会请到职业棋手点评精彩对局,共赏绝妙好棋。
因为网络所独具的“面对面”优势,我们将开放评刊功能,在吸纳对我们的批评与建议的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与棋迷朋友有更多的互动,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为需要答疑解惑的朋友们做出尽量使您满意的答复。如果您有好的创意与文笔,也请不吝赐教与赐稿。
人间好技艺,中国好围棋。任何热爱围棋的人,都是围棋界息息相关的一份子。棋界的发展与进步,如何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都需要我们投入思考,付诸努力。相信有您的关注与厚爱,弘通围棋会奉献出更优质的作品,与您共襄中国围棋的辉煌盛举。
感谢关注弘通围棋!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围棋的明天更美好!
历史上的本周(4.5-4.11)
作者:杨烁
4月5日-
武宫正树执黑vs李昌镐 共248手 白胜四目半
棋谱链接见:http://www.hoetom.com/matchviewer_html_2011.jsp?id=10486
武宫正树是世界围棋时代的第一位王者,他在1988、1989年两届富士通杯中连霸,并且在富士通杯vs应氏杯冠军对抗赛三番棋中2:0零封曹薰铉,堪称宇宙之神。然而,前两年无敌于世界棋坛的武宫正树,在第三届富士通杯第二轮刚一出场时,就被初出茅庐的15岁少年李昌镐击败,在当时堪称罕见的大冷门。
虽然在1990年年末,武宫正树于亚洲杯决赛力屠李昌镐大龙夺冠,成功复仇。但在之后的种种顶级较量中,李昌镐实现了对前辈的完胜,也在另一种意义上为师父报了苦手之仇。豁达的武宫称李昌镐的年龄仿佛自己的孩子,从而无法集中胜负之瞳,但李昌镐确实找到了破解宇宙流的有效方法,并在这一局中就成功应用。即使这一次,大多数人还认为是武宫的一时失手。但历史发展的轨迹就这样不为人察觉,世界棋坛的动荡即将从这一局棋开始。
微评
每周人物-崔精
作者:弘通围棋
每周之星:
崔精
三连胜再成三国女子围棋擂台赛终结者
2010年入段,2012年二段,2013年三段、四段,2014年五段(穹窿山兵圣杯冠军)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5月9、10日,第1届globis杯世界u20新锐战16强(国内预选胜申旻埈)
2015年:
微评
围棋二重属性的千年变迁(上)
作者:杨烁
按:本文为2014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的大会演讲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围棋竞技与文化这二重属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二重属性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意义。全文已由杭州方面结集刊行,但迄今为止在网络上尚未发表,特此在弘通围棋周刊分三次刊发,以飨读者。
一、导论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围棋这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当代成为了一项竞技体育运动,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门类中是极其少见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围棋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推广。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时代呼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过程中,围棋因其独具的特性,有可能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究其原因,围棋与生俱来的二重属性——竞技属性与文化属性,应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谓竞技属性,是指围棋由于胜负标准的天然存在,以及死活、官子等带有唯一性的是非判断,带给参与者的心理冲动和进取意识。而所谓文化属性,是指围棋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的“阴阳之道”的神秘色彩,和围棋在现代语境下与人生万物的联系、关照。用通俗的话讲,前者为“有刺激”,后者为“有内涵”。广大围棋爱好者因围棋的竞技属性而增加兴趣,因围棋的文化属性而提升品位,从而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但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来看,虽然世殊事异,变化悬殊,围棋的二重属性却鲜有得到同等重视的时期。本文以时间为纬,概述中国古代围棋竞技与文化二重属性及两个社会阶层的千年变迁,通过阐述围棋二重属性与两个社会阶层在中国古代唐宋之前的合一性,和唐宋之后的分离状况,即“上下否隔”的产生,追问并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影响,得出了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群体精神变化产生了一定作用的结论。并概述二十世纪以来,围棋竞技属性与文化属性在中日韩三国出现的现代化变革,二者的分化及颠覆与千年以来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不同的历史事实。依据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给出了围棋在提升当代群众生活品质的过程中,从业者需要兼顾竞技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相关建议。
二、中国古代围棋的分化及上下否隔的产生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从传说中的蒙昧时代起,中国围棋史就已经落下了它浓墨重彩的第一笔。此后若干个千年,几十个世纪,围棋出现在皇帝天子富丽庄严的宫殿里,出现在文官制度下风雅的象征里,出现在战争年代怡情“镇物”的运筹帷幄里,出现在草莽江湖赌棋的声声吆喝里。
关于围棋的起源论,抛开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外星人发明说”,余者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有闲阶层创造说”和“劳动人民创造说”。一度被争论不休的“先贤发明说”、“占卜天文说”、“战争演示说”等等,都可归类为前者。围棋究竟起源于上古时代有闲阶层的怡情养性,还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的休闲娱乐,真相恐怕早已湮没进历史厚厚的尘埃。不过,在流传至今的史料痕迹中,围棋在诞生之初却并非“庙堂”与“江湖”两线并行,而几乎是贵族阶层的专属。
尧舜时期,近乎神话。进入有信史可证的时代,无论《左传》中的卫国大叔文子,抑或《论语》中的饱食终日之徒,都是礼乐诗书的贵族阶级。秦汉以降,弈道大昌。普遍认为的古代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两张棋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和《晋武帝诏王武子棋局》,其对弈者均为显赫一时的帝王贵胄,和朝廷重臣。
及至南北朝,中国围棋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南朝宋明帝设置围棋州邑,梁武帝钦令校订棋品,他们本身也都是著名的围棋爱好者。终南朝一世,享誉棋坛的高手如王抗、羊玄保、朱异、到溉,曾任职彭城丞、光禄大夫、中书通事舍人、左民尚书等重要职务。围棋国手是朝廷官员,这一现象不仅在当代,即使南北朝之后的中国历史里都难得一见。
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是魏晋南北朝及此前高门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结果。贵族以清谈闻名于世,获得从政的资本,子子孙孙,歆而享之。南朝名士沈约说:“天下惟有文义棋书”,围棋既作为“天下”的代表,自然也被贵族阶层当作显示身份的工具。长期研讨,切磋琢磨,在上层阶级中出现几位围棋水平远超当世的名手,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朝后期社会动荡,特别是侯景之乱及隋朝灭陈的南北一统,百年传承的门阀大族日渐衰落。偶有余韵,也在中唐以后安史之乱的打击,政治制度上科举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制度上均田制的崩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彻底消亡。从唐朝开始,拥有围棋最高技术水平的群体社会地位逐渐下移。可称为这一现象最著名代表的,便是唐代大国手,凭围棋技艺以一介寒士之身[1]跻身为宫廷“棋待诏”的王积薪。
从此时起,围棋在上下层社会间的分化便开始了。到了北宋,上层社会率先形成了自己的围棋观念,其代表厥为北宋名相王安石的《棋》诗。诗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此诗主旨为围棋本是“游戏”,输赢并不重要,对现实生活也没有盈亏损益。用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的名言来说,就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这样的围棋观念延续下去,上层社会便渐渐脱离了围棋史中“创造者”的身份,而转为“旁观者”。无论是亲身介入京师派、永嘉派等地方围棋流派形成的李东阳、杨一清等明朝重臣,还是以蔚为大观的“观弈诗”留名棋史的清朝文臣钱谦益、纪昀,都和南北朝时期的上层名流出现了明显的围棋身份上的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围棋休闲娱乐的文化一面。文人士大夫阶层抱以享受的姿态,从围棋中探寻人生的奥义。围棋以其无邃的包涵,承载了有穷之涯对于无穷之境的探索。他们穷尽的不是棋力高低,而是“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
与上层社会相反,从唐宋开始萌芽,至明清形成浪潮的民间弈风主宰了中国古代围棋的技术史。由于中国古代正统意识形态排斥“奇淫技巧”,纯以围棋谋生者唯有以自己的技艺取悦于人一途。无论上至宫廷棋待诏之职,中至爱好围棋的富宦乡绅之家,下至赌棋的村野棋馆。想要取得俸禄、佣金、赌款,唯一的可能便是在输赢上见真章。这直接促使了在古代中国的下层社会里,围棋在本质上完全撕去了文人墨客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所拥有的,唯有在规则下“不择手段”的胜负之心。愈艰难愈竞争,愈竞争愈技术进步,这体现的自然是围棋的竞技一面。
虽然中国古代围棋上下两个阶层并非没有交集(“观棋”就是途径之一),但二者并没有任何的交汇——“竞技阶层”无心接受“文化阶层”赋予围棋的宏大意义,也无法选择“文化阶层”看淡胜负的态度;“文化阶层”同样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去领悟“竞技阶层”所拥有的先进围棋技术。二者或许处于赏识和被赏识的关系,但并不能互相理解。两个阶层的整体意识与理念,是相互隔绝的。
这一现象,被历史学者称为“上下否隔”。事实上,“上下否隔”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根据现代化的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最终崩溃,就是源于上层社会对下层治理能力的缺乏,以至“官无封建,吏有封建”,无法在重要时刻动员广泛的社会资源[2]。中国古代社会“上下否隔”的原因与表现众多,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以古代中国官方用语(文言文)和底层交流语言的完全不同为例,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维持统治权威,将其神圣化、超人化、去世俗化的一个途径。他称这一方式为“卡里斯玛”[3]。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天生地具有神秘化、形而上化、天人合一倾向的特点,笔者并不认为中国古代上层社会赋予围棋宏大意义这一行为带有“卡里斯玛”的意图,以有意形成围棋社会阶层的分化。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围棋社会阶层的分化,及由此带来的围棋观念(二重属性)分化这一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官僚系统本身都出现了技术化的分流,更不用说作为上层社会的文人个体了。当社会日渐需要专业化人才处理各门各类的问题,围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一次次的技术革命,围棋高手与文人官员的结合便不再具备可能性——这或许是门阀制度崩溃后,围棋人口迅速分化的重要原因。
[1] 关于王积薪“寒士”身份的考证,见张如安《中国围棋史》,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
[2] 参见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
[3] 参见马克思·韦伯《韦伯作品集II: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微评
连胜•兴衰•女子围棋
作者:临渊司马
本周,韩国女子围棋的王牌崔精五段,在擂台赛上提前出场,终结掉宋容慧奇幻莫测的五连胜后,又顺手刷出一波三连胜串烧中国队阵容,为韩国捧下第二座黄龙士双登杯冠军。
这已经不是崔精第一次为韩国女子围棋建功立业了,两年前的女子擂台赛,宛若是本届比赛的复刻版,同样是韩方女子先锋首开连胜先河,中方第三位出场的於之莹还以一波连胜夺回人数优势,也同样是副帅身份出场的崔精三连胜收杆。而一年前的兵圣杯,签运如有神助的崔精一路平趟进决赛,击退女子围棋的神话芮乃伟九段,加冕女子世界冠军。然后就是本届擂台赛了,面对危急关头提前出场的崔精,中国女将们的三盘失利未尝没有机会,却终究留下了遗憾的结果。
一年一步脚印的崔精,不仅仅是中国女棋手们的最大敌人这么简单了。在女子比赛屈指可数的今天,崔精近期的交出的战绩,与王晨星、於之莹论一论谁是当今世界女子第一人,已是颇有几分底气。
而就在现在,大概是自朴志恩陨落后,韩国人在女子围棋这个领域里,距离中国最近的时刻了。伴随着首届韩国围棋女子联赛的落幕,韩国女子围棋的锋锐与底牌已和盘托出,随心所欲狂刷胜率的“二吴”吴侑珍和吴政娥,以及总决赛时屡屡“下克上”的朴泰姬和李映周,一夜之间,韩国女子围棋英才尽出、强手如云,崔精混迹其中亦无法脱颖而出,更不提舟车劳顿赶去参赛的中国外援们。许多年前棋界就在担忧女子95后除却於之莹再无他人,如今担忧终于应验,伴随着韩国厚度与锐度并起的态势,或许我们终要去面对,伴随着87—92女子黄金一代们的渐渐老去,属于中国女子围棋的第二个统治时代,在维持了仅仅两年后便已宣告落幕。
或许我们根本不该为此烦恼,统治、黄金一代什么的,本就应该是男人去操心的事。既然我们身处的,是一个男人负责思考如何买车供房应付丈母娘,女人只需谋划如何把自己的名字写进房产证的时代。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理由和勇气,去苛求中国棋院那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妹子们,一定要去肩负苦大仇深的“抗韩”重担呢。
譬如说昔日巨无霸一般存在的朴志恩。早在七八年前,女子围棋的新生代们已经可以在各项赛事中频繁战而胜之,可棋界兴冲冲拉来赞助商搞起女子个人世界赛,却一再成为志恩女王捍卫地位的舞台。待到兵圣杯办至第三届,於之莹八强战淘汰卫冕冠军令中国女将们包揽四强,我们忽然醒觉中国女子围棋已经一夜重回巅峰,而朴志恩,早在许久前便已衰落,从此再未崛起,衰落原因至今不明。相较于男棋手鸡吵鹅斗的恩怨情仇,女棋手们的霸权更替——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存在的话——就是这样天然的少了几分荡气回肠,多了几许黑色幽默。
再看擂台赛,自正官庄杯改制,到黄龙士杯接盘,11届女子擂台赛上,打出五连胜及以上战绩的女棋手竟多达10人次,其中不乏文度媛七连,王晨星八连等等彪悍战绩,而男子擂台赛农心杯,16年历史也只有区区5次5连胜而已。我们都明白妹子们是如何善变、情绪化、喜怒无常,反映到擂台赛上就是动辄搞出的一个个连胜大新闻。你总不能说这些连胜都是实力使然,除非你非要把情绪与心情也定义为实力的一部分。
那么在苦心钻研如何出成绩,如何提高棋力的同时,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关爱中国女子围棋的人们去开拓、去探索。吴清源大师“培养一个女人学会围棋等于增加三个围棋人口”的教诲言犹在耳,比起打磨出几位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如何让更多女孩子接触围棋,愿意接触围棋,才是摆在棋界面前的当务之急。
微评
第4届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开幕
作者:弘通围棋
2015年4月11日上午,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在中国棋院隆重开幕,谭炎午、俞斌、王谊等棋界前辈领导,北京围棋基金会办公室主任王立新,本届大学生联赛组委会主席庄聪雅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由北京市棋牌运动协会、北京围棋基金会主办,弘通围棋网、围棋TV网、弈城围棋网协办,是由大学生自行联络、筹备、轮流举办的联赛,是目前北京市高校围棋活动开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棋院围棋部部长王谊首先致词,他是看着北京大学生联赛从第一届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看到今天的规模与影响力,非常欣慰。
国家围棋队总教练俞斌的致词有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今天我看到参赛棋手绝大部分我都不认识的,这让我很高兴。我们业余围棋比赛不应该只是那些熟面孔来下,应该让更多的,各种水平的爱好者都找到乐趣。在座的各位,以我看来成为世界冠军似乎都不太可能了,但这并不妨碍大家从围棋中得到快乐。最后,这个赛场也是我们很多围棋世界冠军比赛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下出自己满意的棋来。”
随后北京大学生围棋联赛的长期支持者,北京市棋牌运动协会谭炎午和北京围棋基金会的王立新先后致词,对几年来同学们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希望大学生联赛可以越办越好。
大学生联赛组委会主席庄聪雅简单介绍了下联赛的筹备情况,并感谢棋界领导前辈们多年来的不懈支持。
随后参赛棋手代表和裁判员代表分别上台宣誓,王谊部长宣布: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正式开幕!
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