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国粹,一门艺术,一种体育竞技,千百年来,围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种多样的角色。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日围棋擂台赛燃起的炽天热情,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围棋作为体育竞技一面特征的加强,围棋本身和它在中华大地上的普及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人赖它谋生,更多的人将它作为一项娱乐。无论如何,围棋与生俱来的竞技与文化共生共存的美,是无人可以改变的。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存续精艺,传扬国粹,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竞技的角度上讲,统计数据,书写历史,更有传播推广上的必要。在这一点上,日韩同侪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边。中国大陆也曾有过围棋纸质媒体繁荣的黄金岁月,但随着电视与网络的冲击,多家专业报道围棋的报纸、杂志纷纷凋零。今天的中国早已进入网络时代,显然,时效性强、展示方式广泛的网络已经成为了围棋报道的第一平台。
目前,我们所常见的报道围棋的网络媒体,基本都依附于各大门户网站,且以时效新闻为主。作为独立报道围棋资讯,全面搜集围棋数据,整理棋谱,统计资料,做出深度评论的专业围棋网站,弘通围棋致力于为围棋爱好者服务,为热爱围棋的人士提供广泛扎实的资料支持,为围棋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因此,2012年9月,弘通围棋网站推出中国第一家围棋电子杂志,以每周一期的形式与棋迷朋友们见面。作为围棋界的开创,弘通围棋杂志兼具网络媒体时效性与杂志评论深度之长,更倚赖围棋数据网站的优势,将棋界最新的统计资料与大家共享。弘通围棋杂志设置每周赛事评论、每周一星、围甲视点等栏目,抓住棋界热点新闻,见证棋手们创造的精彩瞬间;设置每周胜局、胜率发布,弘通围棋等级分等栏目,公布棋手最准确的胜负记录,尽力弥补中国棋界数据缺憾的现状;设置深度剖析、围棋史家等栏目,将围棋发展的大脉络,棋手奋斗的壮丽历程挖掘出来,一一揭示。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会请到职业棋手点评精彩对局,共赏绝妙好棋。
因为网络所独具的“面对面”优势,我们将开放评刊功能,在吸纳对我们的批评与建议的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与棋迷朋友有更多的互动,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为需要答疑解惑的朋友们做出尽量使您满意的答复。如果您有好的创意与文笔,也请不吝赐教与赐稿。
人间好技艺,中国好围棋。任何热爱围棋的人,都是围棋界息息相关的一份子。棋界的发展与进步,如何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都需要我们投入思考,付诸努力。相信有您的关注与厚爱,弘通围棋会奉献出更优质的作品,与您共襄中国围棋的辉煌盛举。
感谢关注弘通围棋!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围棋的明天更美好!
弘通教育专稿:围棋棋子(二)
作者:何为
3)中国古代围棋子的演变
和棋盘一样,围棋在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致遵循了一个从简陋到精致的进化过程。总体来说,中国围棋子的演变历史可以划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秦至唐朝。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有二:一是材质主要是石头;二是形状以扁圆形、两面鼓为主。
从质地来讲,早期的围棋子完全可能还采用其它材质,比如木头、陶土,或者如六朝文献记载的“犀角象牙”、“白瑶玄玉”。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实用性能、经济成本等因素,制作围棋子使用其它材质都不如石子来得合适,所以石子自然成了围棋子的主流材质。这一点从考古资料可以得到证实。如1975年,山东邹县西晋刘宝墓曾经出土289枚围棋子,其材质即系从海边拣来黑白鹅卵石子经加工磨制而成。
刘宝墓出土的围棋子的形状,是两面突起的扁圆形。传入日本,被日本人从隋唐一直保留到现代的围棋子式样也是两面鼓起的形状。还有,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出土的一枚唐代陶质围棋子同样是两面鼓起形的。为什么早期的围棋子是一种两面鼓的扁圆形?这大概跟棋子的取材和加工工艺有关。小颗石子多以河床底部的卵石为佳,大小接近围棋子,稍微打磨即可。而卵石的形状打磨成大小相当的棋子,如果要挫平,既费事又容易毁坏石子,制成两面鼓的形状,应该是加工工作量和成品合用性之间最佳的平衡点。久而久之,围棋子的形状就固定了下来。
图一:隋唐时期两面鼓围棋子
第二阶段,北宋至明末。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也有二:一是材质主要是陶、瓷;二是形状以两面平的扁圆形为主。
陶、瓷成为围棋子的主流材质,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们制作简便,形状可塑性强,对围棋在民间的普及意义重大。陶质围棋子出现的时代可能远在唐以前,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颜色差异不太鲜明,所以一直未能取代石质围棋子的地位。即使到了宋代,陶质围棋子的颜色主要仍以砖红、瓦灰为主,(见图二)不易做出如黑白那样颜色鲜明对立的棋子。当时的人们采用了一些办法来弥补这一缺陷。从出土实物看,其中一种办法是将一部分陶质棋子染上黑色或白色,以与另一部分陶质棋子相区分。(见图三)
图二:宋元时期陶质围棋子
图三:宋元时期陶质上色围棋子
瓷质围棋子烧成温度要比陶质围棋子高得多,所以也就需要有较专业的窑炉工场,才能生产。宋代瓷嚣生产水平的发达,使瓷质黑白围棋子的生产成为容易的事,从而才有可能全面取代石质围棋子的地位。从出土的实物看,宋元时期的瓷质围棋子有无釉和有釉两种。无釉瓷子的生产技术相当成熟,主要表现在成品已能达到最理想的黑白分明效果。(见图四)有釉瓷子则是以褐釉、白釉来分别双方的,虽不如无釉瓷子那样对比鲜明,却别有一种高贵优雅的气质,从而受人喜爱。(见图五)
图四:宋元时期无釉瓷质围棋子
图五:宋元时期有釉瓷质围棋子
陶、瓷围棋子的流行,一开始对围棋子的形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人们的观念里已经认可了围棋子两面鼓的形象。所以在宋、辽,甚至更迟,出土的两面鼓的围棋子仍屡见不鲜。但从总体上看,两面平的围棋子在宋、元、明时期,还是潜移默化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也是陶瓷产品制作工艺的特点在起作用。同样一团泥,做成两面平的棋子,显然要比做成两面鼓的棋子简单方便,工匠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意无意地舍繁就简,就将汉唐围棋子两面鼓的形状逐渐做成了双面平形状。
宋代人还有一个特点是喜欢在瓷质棋子上印花纹以作装饰。这可能是受当时瓷器生产好用刻划花纹的影响。围棋子上的花纹图案主要有双鸟纹和牡丹纹两大类,寓意是富贵和幽闲。这是宋代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共同喜好。模印花纹对围棋子形状朝两面平方向转变,也有推动作用。(见图六)两面平一旦成了围棋子的主流形状,又引导着这时期许多用石料、贝壳等材料磨制而成的围棋子,也随大流采用了两面平的形状。
图六:宋元时期印花纹瓷质围棋子
第三阶段,明末至现在。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同样有二:一,材质主要是玻璃;二是形状以下平上鼓为主。
据考古资料和专家研究,中国国产的玻璃在西周时已有出现。但那时制造玻璃,大约是冶炼青铜器的副产品,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生产技术。西周以来,正由于没有掌握成熟的技术,玻璃生产一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中国古代国产的玻璃器物,质量不高,数量也少,几乎不可能用玻璃来制作围棋子。直到明朝末年,随着西方先进的玻璃生产技术传入中国,玻璃制品才在中国迅速崛起。玻璃材质也很快成为围棋子生产的主流。
明末清初中国生产玻璃围棋子有两大中心:一处是山东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清初孙庭铨于1665年出版的《颜山杂记·琉璃》,专门介绍那里生产玻璃的情况,其中讲到玻璃产品品种时,就提到有“围棋子”。另一处是云南永昌,出产的玻璃围棋子就是著名的“云子”,或称“永子”。“云子”一经问世就名满天下,当时的文人在写书时对它常有提及。如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说到:“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凌濛初在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女棋童两局注终身”一章中提到:“中间一张桌儿放着一个白铜镶边的湘妃竹棋枰,两个紫檀筒儿,贮着黑白两般云南窑棋子。”
早期生产的玻璃围棋子难免有初创时的粗糙,“云子”为什么能鹤立鸡群,成为受到人们特别青睐的精品?因为云南自古有冶炼青铜器的技术传统。那些有冶铜基础的工匠们学习了西方玻璃生产技术后,适当调整原料配方,生产出适合中国人审美口味的围棋子,应该不是一件难事。(见图七)
图七:明末清初早期玻璃质云子
玻璃围棋子最大的优点是比陶瓷围棋子更漂亮,而且随着工艺的改进,它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手感都越来越好,加上成本也不高,因而深受棋迷们的喜爱。于是玻璃很快成了制作围棋子的绝佳材料,并最终取代陶瓷围棋子。
玻璃围棋子下平上鼓的形状特征,起初也是与生产工艺相关。因为早期的玻璃围棋子是用玻璃融液滴制而成的。也就是用一根铁杆伸到炉子里醮取一些玻璃融液,让它自行滴落在石板上,待其凝固后,每一滴融液就都成了一粒围棋子。这样生产出来的围棋子,自然是下平上鼓形的。滴制的玻璃围棋子难免有大有小、模样也不周整,后来生产工艺改成“范制”法,玻璃围棋子才变得整齐划一起来。但是“滴制”时期形成的下平上鼓的形状,并没有被人们抛弃。因为人们觉得这样的造型放置平稳,观之优美,并没有什么不好。
早期玻璃围棋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颜色大多数并不是纯正的黑白色。从出土实物看,早期玻璃围棋子的颜色主要有蓝、绿、黄等色,这主要是玻璃原料不纯造成的。颜色难以控制,并没有阻挡住人们发展玻璃围棋子的热情。当时的玻璃工匠还曾经因势利导地专门生产以黄、绿为基本色的玻璃围棋子,这看起来也别有情趣。(见图八)这种黄、绿、蓝色的玻璃围棋子是如此之多,令我们不由地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代曾经有过一个流行彩色围棋子的时代!(见图九)
图八:清代黄绿两色玻璃围棋子
图九:明清至民国时期玻璃围棋子
微评
历史本周(7.31-8.6)
作者:何为
小林光一是马晓春的“苦手”。战胜小林光一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的漫长的历程。在中日围棋名人赛上,从1989年12月的第二届起,到1991年连续三届,马晓春均以0∶2惨败给小林。1992年第五届中日名人对抗赛,马晓春以2∶1初次战胜了日本棋界“第一人”小林光一。日本《棋》周刊以“为零的突破而沸腾的中国”为标题报道了中国棋界。
接下来在1993的中日名人战胜,马晓春以1∶2输掉比赛。1994年12月的第七届中日名人赛,马晓春再次以2∶1战胜小林光一。
本届“富士通杯”马晓春运气超好,一路猜先均猜到黑棋,直至夺冠,这也许能成为围棋历史上的一个隐藏的记录。
当时世界围棋大赛较少,在一年里连夺两冠成为“双料世界冠军”,在当时,此前只有韩国的曹薰铉九段在1994年获得过。
夺冠后,对于本届中一记妙手的评价,曾有人批评,马晓春以“世界冠军的棋别人怎么看得懂”回应,尽显个性。
微评
每周人物·柯洁
作者:弘通围棋
每周之星:
柯洁
2008年入段,2010年二段,2011年三段,2012年四段,2015年九段(第2届百灵杯直升)
2007年:
2008年:
2011年:
2013年:
2014年:
2014金立智能手机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MVP、最具人气奖得主
2015年:
2015金立智能手机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MVP、最具人气奖得主
2016年:
微评
灵隐寺高僧成为欧洲围棋大会头条
作者:周游
灵隐寺高僧成欧洲围棋大会头条
近日,第60届欧洲围棋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火热进行,一张僧人对弈的照片出现在了大赛官网的醒目位置,这位来自杭州灵隐寺的高僧成为了西方围棋世界的“头条”。
欧洲围棋大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围棋活动,在西方享有盛誉,可以说是所有西方围棋爱好者的每年的节日。近年来这个节日有了越来越多东方围棋爱好者的参与。
灵隐寺围棋队亮相欧洲围棋大会
杭州林隐寺的这支僧人围棋队在中国棋界非常有名,经常参加杭州、浙江、乃至全国的围棋活动,队里几位高僧的围棋水平不凡,佛学修为精深。此次他们在总教练王汝南的率领之下,来到欧洲大陆,与西方的围棋爱好者们印证所得。
总教练王汝南关注队员下棋
“对我们来说,围棋并不是一项竞技,而是通过下棋完善我们的内心。围棋不仅仅是一项游戏,而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一位僧人这样告诉欧洲的采访者。这篇报道还写道:“这些来自中国的客人参加了围棋大会快棋的比赛,他们计划晚上在街边散步,欣赏风景,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圣彼得堡。”
灵隐寺围棋队与欧洲围棋大会互赠礼品
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