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局不是1960年第7届日本棋院选手权战,而是1963年第7届东京新闻社杯围棋选手权战 |
|
|
|
|
|
| 按赵南哲自述,1962年他参加木谷破百段纪念期间与藤泽秀行下了一盘纪念对局,9月12日定先,赵胜四目,应该就是这一盘吧。 |
|
|
|
|
棋局:[棋局已删] |
评论: |
阅读:362 |
回复:0 |
网友 |
2018-10-22 11:43 |
|
|
|
|
|
|
|
|
|
| 感谢消先生上传棋谱,建议有些赛事的分类应该更明确,如天府杯应归到世界大赛,百灵的元老和业余不应放在世界大赛中,可以归到国际二级比赛中,谢谢 |
|
|
|
|
|
|
|
|
| 第23届LG杯世界棋王战预选赛决赛 差时越对李宰成的一局 |
|
|
|
|
|
|
|
|
|
|
|
|
|
|
| 第3届CSK杯亚洲四强赛第1轮 黑方:三村智保 九段 白方:孔杰 七段 ,无棋谱。 |
|
|
|
|
|
|
|
|
|
|
|
|
|
|
| 第14届三星杯32强赛第1轮,第2轮缺了11盘棋谱 |
|
|
|
|
|
|
|
|
| 第72期日本本因坊战最终预选 黑方:河野临 九段 白方:小县真树 九段 没有棋谱显示 |
|
|
|
|
|
| 第72期日本本因坊战最终预选 黑方:姚智腾 三段 白方:柳时熏 九段 没有棋谱显示 |
|
|
|
|
|
| 谢谢消先生,您辛苦了,有些比赛棋谱需要您补充!赞! |
|
|
|
|
|
| 由于中国围棋曾经先天不足,故铆足气力向曾经的围棋王国日本学习,所以在行棋风格方面也全面向日本靠拢,这就使得刘小光狂野不羁的棋路明显不符当时中国棋界的主流,因此在国内棋界显得别具一格。刘小光受限于时代的局限,他13岁才开始学棋,这个年纪无论如何实在是太晚了些,可他却在20岁时一鸣惊人的夺取了80年全国围棋赛的冠军!这次夺冠也宣告着中国围棋60后开始登上中国围棋历史的舞台。夺冠后刘小光沉寂过一段时间,再次爆发是从87年的中日擂台赛开始,他连胜日方4名强手,借着外战显威的势头,刘小光在国内比赛也开始突破。88年他连扳三局逆转马晓春夺取天元战头衔,名人战他用凶猛的攻杀击溃俞斌夺冠。他开始代表中国围棋和日本赵治勋、小林光一、林海峰进行中日天元、名人三番棋对抗赛......。突破超一流的压制是件很困难的事,刘小光最终差之毫厘未能如愿。刘九段既是中国围棋市场化改革的受益者,但同时某种意义上他也是受损者,我们说受益是因为市场化改革给刘九段这一代高手带来了比上一代棋手更多的经济收入,我们说也受损则是因为,当刘九段在面临棋艺需要突破瓶颈时,本该如同老聂一样得到集体棋艺研究共享和综合备战体系帮助时,可却因围棋市场化改革集体棋艺研究共享和综合备战体系这两个老中国围棋的法宝都失灵了,因为它们和市场化无法兼容,未得这两个给力的援助不能不说是围棋60后这一代国手们的遗憾。当年棋界总有人对刘九段强力攻杀的棋路持有异议,认为这样行棋是在乱下,我们今天回首则认为刘小光的棋不在于因“乱下”而未能突破瓶颈,而是“乱下”得太不够了、太过文明了。如果刘九段能“乱下”的再多一些,就有望让国内棋界更早的接触到韩流围棋,可惜受限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未曾让这一幕发生。最后我们还有一点围棋历史的真相需要澄清,即俞斌因为2000年夺得过世界围棋冠军,这使得俞得到了过高的评价,很多人误以为俞斌应该仅居马九段之下,而刘九段因未曾打进过世界大赛的决赛被认为不能和俞相提并论,这不符合围棋历史。在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刘、俞在都处于棋艺生涯活跃期内即87-96年,无论国际战绩、国内战绩刘九段领先俞九段的优势一览无余。至于世界围棋冠军的问题,首先俞活跃期(88-05年)参加世界比赛有41回之多,6次进4强,其打进4强成功率约为15%;刘九段活跃期(88-96年)参赛13回2次进4强,打进4强成功率15.3%,两人进4强成功率基本一致。俞斌进决赛系小概率只有约5%,从统计学角度看小概率兑现需要大量的实验,而俞斌正好有远超刘小光的参赛数量,这是俞斌能够有机会夺冠的一个关键支撑。刘九段受限于参赛数量严重的不足,所以未有更好的战绩出现。41回参赛总成绩不宜和仅13回的总成绩直接比较,因为如果刘九段能在活跃期多参加15回至20回比赛,无法否认他夺取世界冠军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
|
|
|
|
|
| 马晓春是由中国本土培养出的第一位世界围棋冠军,也是华人世界里第一位世界围棋双冠王。马晓春在世界大赛上的突破意味着60后一代棋手开始接替50后超一流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只不过那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想到70后的一代围棋大师李昌镐正在加速成熟,留给60后一代棋杰们的时间已然不多了。在马李争霸大战中,马晓春最为致命的错误是制定了以短击长的错误战略,而在当时中国棋界集体研究制早已涣散,以至于马晓春无法借助集体的智慧去拿出正确的对战策略,由是让我们经历了一场现代围棋史上最为悲壮的对抗,其结果是我们的天才棋手马晓春全面溃退。尽管在争夺棋坛霸主的大战中以马晓春失败告终,但95-99年,如果没有马晓春中国围棋将连争夺世界冠军的机会都几乎不复存在,马晓春对中国围棋的支撑作用其实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出人意料的是,马晓春衰退以后在05年反而迎来了自己围棋执教生涯的巅峰!马晓春把老中国围棋压箱底的法宝全部搬到了国家围棋队,有集体研究,有大赛综合备战体系,再辅以高质量训练其目标直指韩国围棋王牌战将李昌镐、李世石。很快就助力我领军棋手突破,打破了韩国王牌战将天下无敌的神话,从此中韩围棋对抗时代来临,马晓春为中国围棋的崛起献上了一份特殊的贡献!在教练岗位上马晓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自己出众的才华,但由于和棋院领导交恶09年初被迫下岗,其贡献也被棋院管理层刻意淡化,最终被棋界管理层边缘化。纵观马晓春的棋坛生涯可谓是命途多舛,中国围棋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天才这不仅仅是马晓春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中国围棋的悲剧! |
|
|
|
|
|
| 帕沃尔利兹是职业初段,不是业余棋手,请消先生个修改,谢谢 |
|
|
|
|
|
| 帕沃尔利兹是职业初段,不是业余棋手,请消先生个修改,谢谢 |
|
|
|
|
|
| 本场比赛日期:2002-11-30显然错误,请修改。 |
|
|
|
|
|
|
|